2019年,潮州市饶平县汫洲人林楚标回乡创业,成立了广东海蕴天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海蕴天成”)配资讨论网,建立“前店后仓”模式,专注生产、加工、销售本港赤嘴鳘鱼胶等。
在创业路上,林楚标经历过失败、走出低潮,最后逐渐找准发展方向。作为总经理的他,喜欢用镜头记录工作与生活,也为企业注入了更多“网络”的元素。为了推动本港优质赤嘴鳘鱼胶走向更大的市场,他严控赤嘴鮸养殖、采购、加工、流通等环节,一方面实现产品溯源,另一方面也闯出了直播带货的新路子。2020年6月,他为公司注册了抖音号,五年来团队坚持开播,收获了一批精准的“铁粉”,有的是关注鱼胶行情的采购商,有的是普通家庭消费者。
多年来,林楚标坚持品质为先的经商之道,创立了健康的品牌形象,在商场上有了立足之地。如今,海蕴天成的鱼胶工厂获得SC认证,他也成为饶平县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杰出代表。
“一胶一码”实现源头追溯
在海蕴天成的展厅里,记者看到,花胶的塑膜上都贴有一个二维码。林楚标介绍道,从生产车间出来的每一只花胶,都带有身份识别信息。
▲ 每只鱼胶都贴有溯源码
记者随机拿起一只花胶扫码查询,结果显示为母赤嘴鳘鱼胶,净含量70g,于2023年1月26日生产,来自于本港鱼胶养殖基地,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均为海蕴天成,溯源码当前查询次数为4。林楚标进一步说道,溯源页面包含产品信息、流通信息、检测报告、防伪信息等内容,更大程度实现信息透明。其中,在产品信息一栏还详细记录了该产品的名称、溯源码、净含量、产地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。
多年前,林楚标专门找来技术人员开发了这套防伪查询系统。“扫码后,所有信息就可以一目了然。”他补充道,消费者日常在市面购买的花胶很难进行溯源,市场上仍存在以次充好的乱象,如何让消费者摆脱真假难辨的局面?如何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花胶的原产地呢?思虑再三,林楚标决定以电子系统为载体,向消费者公开他们最关心的信息。
目前,海蕴天成拥有自己的海上养殖基地,也会从广东阳江、湛江和广西、福建等大量收购赤嘴鮸,作为制作花胶的原料鱼。新鲜捕捞的赤嘴鮸装进冰桶内,直接运输到海蕴天成的加工车间。
▲ 风干房里的鱼胶
林楚标告诉记者,完成鱼鳔到花胶的“蜕变”至少要一周的时间。首先,剖开赤嘴鮸肚子取出鱼鳔,洗去血水等杂质。然后,放入冰水中浸泡一天,以便去除“外油内膜”。这一个步骤虽然繁复耗时,但必不可少。有的不法商家为了节省时间,会用化学物质代替冰水浸泡,达到可以快速去油的作用,这条“捷径”走不得。接下来,就可以将鱼鳔剪开,做第一次造型,晾干至基本体型。大半天后,做第二次造型,直至产品顺利定型。林楚标介绍道,随着风干的时间增加,鱼胶的纤维会缩紧,要赶在半干的状态下做好造型。为了严格把控生产的每一个环节,林楚标新建了室内生产车间,按流水线划分不同功能区域。无尘车间里,采用恒温风干,提升了卫生条件,保证了质量安全。“以前都是直接在室外晾干,不仅受到天气条件限制, 而且户外卫生环境也不好。把全部生产工序搬到室内后, 引入现代化加工装备, 如抽湿机等,可以大大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。
直播间聚集大量“回头客”
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5头的赤嘴胶,我们来现场称重……”“老胶的数量已经不多了,有收藏的价值。”林楚标把直播间设在工厂旁边,采访当天,工作人员正在向消费者介绍一手货源。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海蕴天成的抖音直播间每天有两场,每场持续三个小时,在销售各种花胶产品的同时,还会分享很多花胶食用小妙招,客户以回头客居多。现时,海蕴天成直播间的销售额每天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,2024年行情较好,全年销售额约两千万元。
▲ 企业鱼胶销售直播间
开通直播间,每天坚持开播,林楚标希望打造工厂直达消费者的销售模式。“省去中间商的环节,就能把更好的价格给到消费者。”谈及鱼胶售价,林楚标表示,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鱼胶的规格,最大的4~5头,也就是一斤有4~5只,最小的40头,再小的基本卖不动了。在规格一样的情况下,公胶比母胶贵,老胶比新胶贵,所谓的老胶指的是存放了3~5年时间的鱼胶。
林楚标认为,鱼胶尤其是赤嘴鳘鱼胶具有较好的滋补功效,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潮阳人会把上等的赤嘴鳘鱼胶提前珍藏起来,将来用作女儿的嫁妆,当地还流传着“有钱吃鮸,没钱免吃”的说法,彰显着赤嘴鳘鱼胶独特的历史形象价值。
▲ 赤嘴鮸鱼肉产品
林楚标的父亲是一名传统渔民,有着30年多的养殖经验,现在海上管理着自家的赤嘴鮸养殖场。他回忆道,虽然家里养鮸鱼,但是小时候环境不好,很少有机会能吃到。如今,他每天都在跟鮸鱼打交道,鱼胶也自然成为了餐桌上的“常客”。“我们基本隔天就吃,一人的分量约有十几克。”原来,林楚标吃的是新鲜的赤嘴鳘鱼胶,由于仓储、运输等原因,市面上并不常见。常见做法是首先熬一锅汤,比如用猪肉、鸡爪等,将新鲜的鱼胶横切成多个小段,类似于“鱿鱼圈”一样,等汤煮沸后放入花胶继续焖煮就完成了。烹制方式非常简单,最后连汤汁带花胶一起食用。
从鱼骨制品到文化推广
除了生产本港鱼胶、开发鮸鱼肉产品以外,林楚标还积极挖掘关于赤嘴鮸的文化。他把目光锁定在全鱼骨骼上,并在海蕴天成的小展厅里,摆放了一副鱼骨标本。据透露,鱼骨工艺品通常可以卖到上千元,价值甚至远超一般鱼鳔。
▲ 1米鱼骨工艺品
多年前,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,林楚标从渔民手里收来了一条重达90多斤的赤嘴鮸。“一般养殖的赤嘴鮸达不到这个规格。”他估计,这条赤嘴鮸是从养殖基地中“偷走”出去,从人工养殖环境又回到野生的状态,生长时间可能超过10年。这个难得一见的“宝藏”,让林楚标激动不已,他把赤嘴鮸拉到工厂,带着多名师傅一起“解剖”,最终成功取出完整的鱼骨架、鱼鳃骨和鱼鳔。清洗干净后又把它们按照原来的位置组装起来,并刷上防腐物质,最后做固定。林楚标指着玻璃展柜里的鱼骨说道,“你看,这就是鱼鳔在鱼体内的位置,鱼鳔上面有很多小的排气孔,可以‘充气’和‘放气’,以此来调节浮力”。通过特殊的工艺,鱼骨标本真实地还原了鱼胶在鱼体内的状态,包括大小、比例等。在鱼骨的旁边,还有一副“心形”的鳃耙,同样保留着它原本的样子。
作为“镇馆之宝”,全长1.6米的鱼骨工艺品是非卖品。没想到,本用作展示用途的产品却意外走红。于是,林楚标陆续找来养了5~6年的赤嘴鮸,按照相同工艺制成鱼骨标本,产品很快就卖光了。剖开、取鳔、去鳞、起肉、去脏、上胶、晒干、定型……就这样,一条重30~40斤的赤嘴鮸,就变成长度约1米的工艺品,定格在一个玻璃箱中。为了迎合更多消费者,林楚标还推出了迷你版的鱼骨工艺品,放在桌面,就好比一副带相框的“画”。
▲ 迷你版鱼骨工艺品
接下来,林楚标希望把展厅打造成一个赤嘴鮸主题的“鱼胶文化馆”,结合展示、科普等元素配资讨论网,向更多人介绍这条来自家乡的“宝藏鱼”。
涵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